startup
Jump-start your business on a prestigious platform where you showcase your business, gain exposure, and access bold networking opportunities and mentorship.
Closed
industry expert
Meet promising startups 1-on-1. Share your expertise with startups through mentorship and select the best startups by becoming a judge.
Sign Up
investor
Meet promising startups 1-on-1 for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Engage new connections. Share your expertise. Be involved as a judge and a mentor.
Sign Up
student
Start your entrepreneurial journey with the startup workshop, mentor’s guidance and a taste of pitching in front of A-list industry leaders.
Closed
student volunteer
A great opportunity to gain work experience. Deep dive into Hong Kong’s startup community.
Join Us
others
There are more ways to get involved!
Mentor
Give professional advice and provide actionable feedback.
Speaker
Share your insights and engage with audience through inspiring topics.
Supporting Partner
Promote JUMPSTARTER through your network.
Sponsor
Support startup community. In return, get exposure, build influence and extend your brand’s presence in front of high-impact audience.
Join Us

JUMPSTARTER NEWS

Strive for the Best in spite of Adversity——Steve Lo,Ultra-marathon Runner

  • by JUMPSTARTER
  • Business
  • February 12, 2019
(This content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逆境中,做最好的自己——極地馬拉松跑手盧俊賢
Strive for the Best in spite of Adversity——Steve Lo,Ultra-marathon Runner
 
在兩年半的時間裡,盧俊賢Steve Lo跑遍七大洲、八大超級馬拉松,由撒哈拉沙漠、南極、北極、意大利高原雪山,到智利火山等等,每次動輒半百到100公里,是首個獲得「馬拉松大滿貫」殊榮的香港人。在這之前,他並不是甚麼職業跑手,他的第一個254公里超級馬拉松亦是人生裡第一個馬拉松。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做到Break It Make It,就由邁開腳下第一步開始。
 
 
馬拉松初體驗
接二連三的超級馬拉松體驗,徹底改變了盧俊賢Steve Lo的人生,令他由一位金融從業員,變成傷健共融組織「極地同行」的創辦人及馬拉松活動搞手。
 
無端端為甚麼會去跑馬拉松?「最初是上司從極地跑完回來跟我分享,主旨有兩個,一是引述前中大校長沈祖堯說,既然人死後甚麼都帶不走,不如想辦法於在生時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二是人生只得一次,為甚麼不去試下突破自己?不試過不知道自己做得到。」Steve聽後心頭一熱,同日就去報名參賽,半年後出發去撒哈拉沙漠,一跑就是254公里!
 

 
 
 
「比賽一共七天,本來完成首三日100公里,我已覺得對自己有所交代,打算放棄。」事緣於比賽第二晚,他喝了髒水,肚瀉大作,翌日撐着缺水的身體、滿腳的水泡跑了幾十公里。怎料跑上高山,救援直昇機不等他飛走了,再跑下山到中途站,工作人員對他的身體狀況不以為意,只叫他喝點補充劑和休息,休息完再上路,他只好硬着頭皮繼續作賽。Steve回想起來,「當時我多麼渴望聽到支持我放棄的聲音,怎料卻沒有。很多時候自以為已經做到最好,不斷找退場的藉口,但其實還有路可以走。」
 
幾日後,又有新的考驗。夜裡一個人在無垠沙漠跑着的Steve,突然發現自己迷了路,腳下引路的熒光地標統統不見了。「我看見不遠處有人發射求生煙花,打算退出比賽,引誘我第二度想放棄。」但一轉念,他冷靜下來,「我想到跟着輪椅賽留下的車胎痕迹去跑,相信可跑回終點,因為我猜主辦單位必定會確保輪椅賽團隊的安全,結果我真的成功跑回終點。」
 
「沒有甚麼是解決不了的。」這是Steve參加極地比賽後的最深體會。「完成幾次比賽後,我的做事態度改變了,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顯得很瑣碎,深信凡事必定找到解決方法。」
 

 
強人是你
極地馬拉松其中一個吸引Steve之處,是每次都會遇上強者,跑得夠快、韌性和耐力十足的選手固然強,但隨着遇見的選手越來越多,Steve對強人的體會亦產生轉變。「我在一次沙漠賽事裡遇上一個小孩,他全身赤裸,走了20、30公里來向我要一口清水,嘗過了乾淨食水的清甜後就懷着感激離開了。從他身上,我看到真正的強者是那些逆境之中依然能夠保持歡欣的人。」
 
「又有一次,我在北極作賽,遇上一名12歲的小參賽者,他告訴我,在攝氏零下30幾40度的狀況下跑了13小時,為的是完成比賽,給患上基因突變病症的小朋友籌款,以免他們像自己的姊姊一樣因病離世。如此大愛無私,他亦是真正的強者!」
 
 
在極地裡遇上的人和事,不斷在Steve心裡發酵,甚至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迹——離開收入優厚的金融工作,變成馬拉松活動搞手,同時創辦「極地同行」, 一個主張傷健共融的組織。「我不想老來發現自己只剩下錢,雖然我有老婆和女兒,而錢的確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真正給我滿足感的不是銀行戶口裡有幾多個零,而是人生裡做了多少件有意義的事,對社會作出幾多貢獻。」
 
 
由一個人到一班人的Break It Make It
所謂傷健共融,不只是口號,「是要令兩班人打成一片,我們需要溝通工具。」Steve想到,馬拉松就是雙方的橋樑之一。
 
2018年9月,Steve與30多人一起挑戰戈壁沙漠三日100公里馬拉松比賽,參加者之中有專業跑手、學生、小孩和坐輪椅的殘障人士。賽前大家做足準備,本來一路順風,豈料差不多到達最後路段時,遇上一個棘手的山丘。
 
那山丘是一座泥山,踏上去進一步退兩步,走在前面富經驗的選手一直勸他們繞路走。可是Steve衡量過安全後,決定帶着大隊闖一闖。「首先我知道即使上山也是安全的,只是難以寸進。此外我不想給團隊一個印象,人生遇到問題時完全不嘗試解決就設法避開。」結果大隊人馬踩着泥山,迎着大風,又拉又推輪椅的情況下,成功越過山丘!
 
「後來有學生對我說,上山時出現過100個放棄的念頭,但聽到同行的殘障人士不斷喊加油,令他堅持下去,結果得到畢生難忘的體驗。」
 
說回來,Steve當時的身份是領袖,就像許多初創企業老闆一樣,帶領着整個團隊冒險闖關,成敗未卜,相信會有一定壓力。「的確,我個人做到與否不要緊,加上我是成年人,懂得面對失敗,但對於學生或傷殘人士來說,或許這次就是向全世界證明自己、提升自信的一次,想到這裡會有些壓力。」不過他早已想好對策,「萬一真的失敗了,我們只須做賽後檢討,分析失敗原因,找方法令大家下次做得更好。」
 

 
 
更多的使命
「極地同行」擁有組織的專屬T裇,通常會員都會穿上白底黑字版本,訪問當日Steve都有穿上。但原來該T裇也有黑底彩虹字版本,這件tee足以闡述Steve對「極地同行」的願景。「我對於『極地』有廣義的理解,在香港,隨處都可以找到『極地』:同性戀者受到歧視及壓力是陷於一種極地,赤貧家庭、患有情緒病、壓力爆煲及沮喪的學生,統統都是身處『極地』。有些『極地』未必肉眼可見,而是存在於人的內心。抽出時間關心這些人,只爭朝夕,足以產生正面的改變,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極地同行。」未來他有更多更廣泛的計劃,包括推行手語班、全民運動班等,將傷健共融、極地同行進行到底。
Back

Recent Posts
Categories
Tags